关于乙肝,不得不知道的小知识

粉条er 发表于  2017-01-18 14:05

1、乙肝是感染率极高传染病

全世界约有4亿人感染乙肝,这一数字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人数的10倍以上。2013年,估计有145万人死于这一疾病,而1990年时不足100万。每20名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中仅有1人知晓自己的感染情况,而每100名患者中仅有1人得到治疗。

中国估计有9300万人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199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

 

2、乙肝和癌症到底啥关系

有很多人认为,得了乙肝,离肝硬化、肝癌也就不远了。确实乙肝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的慢性HBV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儿童早期感染后,约25%在成年时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并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乙肝的发生。而事实上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慢性迁延性肝炎肝损伤较轻,经系统治疗,预后良好,不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慢性活动型肝炎虽然治疗难度较大,但经过科学、系统、合理的治疗后,病情也可得到控制,不致恶化。只有个别慢性肝炎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并最终发展为肝癌。

 

3、感染乙肝,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

经常有人认为“一般接触可传染乙型肝炎”或者“经常在外就餐就会患上乙肝”。其实不然,目前医学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和某些体液传播,主要为输血、共用注射器、性生活及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致。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性的接触包括一起吃饭是不会感染乙肝病毒的,空气更不会传播乙型肝炎。

 

4、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该被拒绝

有一些单位因员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不予录用或辞退,产生一些纠纷并引发社会关注。其实,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明确的规定: “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管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乙肝病毒(HBsAg)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及行业卫生,牙刷、剃须刀及盥洗用具等应与健康人分开。”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应该作为一般单位筛选员工的理由。

 

5、乙肝疫苗,那些人需要接种

新生儿和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青少年

新生儿推荐接种时间为出生后24小时内。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由于慢性感染者一般没有症状,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若不加以干预、乙肝携带者所生的婴儿中,高达90%将成为慢性乙肝感染者。因此,所有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的最重要措施。

育龄期妇女

为预防肝炎,育龄女性可提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在孕前接种,建议间隔3个月再受孕。孕妇孕期需定期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如发现异常则提示可能需要治疗,建议转诊至相关科室。

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或性伴侣、患有慢性肾脏病或非乙肝导致的慢性肝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建议按规范流程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前需先进行乙肝抗体的检测,阴性者再进行接种。

 

6、乙肝疫苗,打了也可能没抗体

为防止自己患上乙肝,很多人都会去打乙肝疫苗。但确实有些人打了乙肝疫苗也没有产生抗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免疫反应太弱

由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检测不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考虑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

已发生隐匿性感染

如果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也可能是发生了隐匿感染,如果应用体外核酸扩增技术(PCR)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可能会有阳性发现。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表面抗体。

有乙肝家族史

乙肝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极高,有一些成员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隐匿状态.乙肝患者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即便是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宫内感染乙肝病毒和遗传因素有关。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能变化至关重要。

免疫力低下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力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或者是在注射乙肝疫苗期间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在注射疫苗后,身体不能够根据病毒产生相应量的抗体也会呈现抗体阴性。

 

评论(0)

你的评论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