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忽悠的套路,从此对谣言免疫

admin 发表于  2018-03-02 18:34
要想避免中招,第一要务是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多问一句“是真的吗?”

多问一句“是真的吗?”

要想避免中招,第一要务是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多问一句“是真的吗?”我家的长辈自从学会上网之后,经常给我转发各种网络谣言,还在他们的朋友圈子里传播。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媒体是一种稀缺资源,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只有一小部分最终能曝光,因此具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性。然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人随便编写的信息,都能被别人看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抱有以前的心态,对于看到的信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就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年轻一代虽然更加了解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则,但有时出于思维惰性,懒得深究,或者持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同样可能中招。

排除恐慌情绪的干扰

谣言的一大法宝是诉诸恐惧。演化而来的思维倾向,使得我们天生就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许多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煽动我们的恐慌情绪,阻碍我们的理性思维,以达到传播的效果。一些谣言可能会夸大潜在的风险,或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一些个案。例如,在某网络社区讨论基站是否致癌的帖子中,有人匿名回帖说自己邻居同意了将基站安装在自家楼顶,5年后丈夫得了血癌。这个案例的真假无从考证,即使确有其事,也无法从一个个案中推论出什么结论。但是,用第一人称视角绘声绘色地描述身边的事情,很容易让我们感同身受,引发恐慌情绪。

了解了这一点,在评估各种信息时,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一下,信息的表述中是否刻意运用了这方面的技巧;如果一则信息充斥着大量煽动恐慌情绪的内容,就应引起警惕,剥开情绪的外衣,运用理性的原则,评估其内容本身的可信程度。

养成随手查证的习惯

许多谣言的破解其实很简单,只要动手查证一下,就能很快辨别真伪。例如,网络上曾流传所谓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癌症最新研究报告”,列举了多条关于癌症的似是而非的信息,比如“酸性体质更易得癌”。实际上,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流传已久的谣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经发过公告,表示从未发布这样的报告。但是,许多谣言的传播者并没有查证,看到约翰·霍普金斯的名头,就直接转发。

另外经常有谣言包装成科学新闻的形式,比如“美国某某大学某某教授最新研究发现”,后面跟一个耸人听闻令人胆寒的结论。面对这样的宣称,如果你拥有直接查阅科学文献的能力,可以检索一下是否真的有这项研究发表。如果不方便直接查找原文,也可以检索一下主流媒体是否有相关报道;如果一项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主流媒体应该会大规模跟进。如果除了这则信息本身,找不到其它任何可以交叉验证的信息来源,就不应轻易相信。

理性评估信息的逻辑链条

在一些情况下,一则谣言的内容并非全部是杜撰的,而是虚虚实实,将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夸大的解读掺杂在一起。例如,2014年网上曾广泛流传“最新研究称癌症会传染”,引发了大量恐慌。不过如果看一下原文就会发现,这项研究确有其事,但讲的其实是

癌细胞通过外泌体影响到其它细胞。这里探讨的是癌症的机制,从研究的结果到癌症的传染,逻辑上存在着巨大的跳跃,媒体过度解读了这条信息。

对于这种更加隐蔽的谣言,除了查证信源,还应该理性地评估其论证的逻辑链。这则信息中有哪些主要的论点?这些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对于每个论点,有多少证据的支持?只有当存在充足的证据时,才可以接受一个论点;只有在论点之间的关系符合逻辑原则时,才可以接受这样的论证。通过练习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逻辑链条的薄弱环节,从而抓住谣言的马脚。

定性与定量思维

科普圈流行着一句话,“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对于涉及健康和安全类的谣言,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区分定性与定量的陈述。定性陈述是一种“有/无”的二分陈述,例如一种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定量陈述则是具体的数量陈述,例如摄入多少数量的某种物质,有多大概率出现问题。我们的日常思维通常在定性的水平上展开,但对于实际应用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定量的陈述: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事物,即使是对于维持生命必需的水、盐分,过量摄入之后依然会危及生命;关键在于,这个“过量”的量是多少。

一些谣言会刻意混淆这两种陈述,比如2012年曾曝出新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含有致癌物4甲基咪唑,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实际上,如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这种致癌物在可乐中的含量是非常少的,一个人需要一天喝下1000罐,才能达到危险的水平;对于日常的饮用来讲,风险是可以忽略的。建立起定量思维的意识,就可以避免这种思维陷阱,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评论(0)

你的评论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