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就是电磁波—以波动的形式自由传播的电场和磁场。要想理解什么是电磁辐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场和磁场。
地球的质量在地球周围产生引力场,让其他所有有质量的物体(包括你我)感受到指向地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电场和磁场形式上和引力场类似:带电荷的物体产生电场,让其他带电荷的物体感受到电场力;有磁性或有电荷流动(电流)的物体产生磁场,让其他有电流或有磁性的物体感受到磁场力。读者朋友你可能还记得“毛皮摩擦橡胶棒”会使橡胶棒带电荷,从而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这里的吸引力就是电场产生的。地球内部熔岩流动产生地磁场,从而可以改变地球表面小磁针的指向—这就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
但是其实电场和磁场也可以互相转化: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这样一来,变化的磁场和电场就可以互相“接力”,从而能自由传播到没有电荷或电流的空间去—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叫做电磁”辐射“。另一方面,因为这些电磁场的数学形式和其他常见的”波“(比如水面的涟漪,声波)类似,它们也被叫做电磁波。
电磁辐射的理论预言早于实验验证,是物理学的伟大胜利。1873年麦克斯韦提出了描述所有宏观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从纯数学角度第一次提出波动形式的解。有趣的是,这些波的传播速度(纯数学计算得到的)和当时已知的光速差不多,于是麦克斯韦大胆假设:可见光没准也是电磁波!1887-1891年,赫兹的一系列实验可信的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其中对电磁波速度的测量更是为“光是电磁波“的猜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现在大家知道,电磁辐射(电磁波)按“振动”频率(单位时间内的振动周期数,国际单位是赫兹)的不同可以描述一类及其广泛的物理现象。按频率由低到高,电磁波包括了长波/中波/短波广播信号,电视/调频广播信号,微波(包括手机,wifi,蓝牙信号,微波炉),太赫兹(THz),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没错,它们都是电磁辐射,都是变化的,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电场和磁场,在真空中都以光速传播,只不过频率不同而已!
虽然人类在一百多年前才理解了其本质,电磁辐射可是从宇宙诞生起就存在的。实际上,任何物体每时每刻都在以黑体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的频率和物体的温度有关—太阳表面温度在6000摄氏度左右,所以它的黑体辐射主要是可见光(对,阳光就是太阳的黑体辐射),在室温左右的你我发射的辐射则主要是红外线(总辐射功率在100瓦左右呢)。地球的大气层对大部分电磁波来说是不透明的,只有对可见光和其他少数波段的电磁波例外。所以地球上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就利用了这样的特性,逐渐演化出能够感受可见光的视觉器官。早期宇宙的黑体辐射,在过去的130多亿年间因为宇宙的膨胀,频率不断变低,到了今天变成了在微波波段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背景辐射本身,和其在不同方向上强度的细微差别,成为了宇宙大爆炸和暴涨理论的关键证据—跑题了,拉回来,读者朋友你接着往下看。
更不可思议的是电磁辐射的量子性。微观粒子(比如你身体里的分子原子)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时,每次只能吸收一份确定的,和频率成正比的能量。爱因斯坦在1905年第一次提出这个“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以解释光电效应,顺便引发了量子力学革命(顺带一提,他老人家靠的是这个,而不是相对论拿的诺贝尔奖)。现在大家经常把带有这么一份能量的电磁辐射叫做一个光子。高频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光子能量足够高,可以把原本束缚在原子/分子中的电子打出来(这个过程叫电离),所以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很危险,因为被电离的原子/分子的性质会大不一样,很容易扰乱脆弱的生物化学过程。举个例子,要不是因为地球的臭氧层能吸收阳光中的绝大多数中高频紫外线,地面上的大多数生物早就没命了(人类也没有机会进化出来并发明防晒霜)。相比之下,频率低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的光子能量较低,不足以产生电离,所以属于非电离辐射。目前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表明非电离辐射可以通过产生热效应(比如微波炉,红外线取暖器)和感应电流以外的方式和生物体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媒体里的“电磁辐射”经常还包括了交流电频率(50-60赫兹,也叫“工频”),非辐射性的电磁场。为什么这些其实不算“辐射”呢?简单来说,要有效的产生辐射,通电导体(“天线”)的尺寸必须在辐射的“波长”量级。波长就是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再想象一下水波),对电磁辐射来说就是其传播速度(光速)乘以一个周期对应的时间。60赫兹的电磁辐射波长多少?光速大约是30万公里每秒,60赫兹的电磁振荡的周期是六十分之一秒,30万公里每秒乘以六十分之一秒,结果是5000公里!也就是说要产生能自由传播的60赫兹电磁辐射,需要有几千公里的天线才行!换句话说,大家时常关心的高压输电线和家用电器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其实并不能算电磁辐射,因为产生这些电磁场的物体的尺度远小于波长,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电磁场并不能有效的往外传播或“辐射”。然而就对人体的影响来说,因为频率如此之低,是否属于自由传播的“辐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在人体内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强度。所以绕了一圈回来的结论是,较真的来看,把工频电磁场归入“电磁辐射”是不准确的。
总之,电磁辐射是一种人类已经理解的十分透彻的物理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有意或无意的浸没在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中:阳光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好吧,除了海底热泉附近的),微波(在自由空间传播)和红外线(在跨洋海底光缆里传播)让远在地球两端的人可以实时视频通信,X射线可以诊断骨折,伽马射线可以对抗肿瘤,即使是你面前的热咖啡也在不停的向你发射黑体辐射。电磁辐射并不可怕,恰恰相反,对电磁辐射的理解和掌控永远改变了人类社会,成为人类智慧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所以你看,电磁辐射没有什么神秘,它只是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固有现象而已。那么,之前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种盆仙人掌可以防电磁辐射”之类说法,它们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研究者们怎么说。
你的评论